“我一般每周到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搞一次康复锻炼,已经坚持3年,身体情况比当初好多了!”近日,家住湘潭市雨湖区和平街道民乐社区金水湾小区的肖大爷一如往常来到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锻炼。肖大爷今年63岁,3年前的一天突发脑梗,虽经治疗但下肢活动受限。出院后他在家人护送下到社区康复服务站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效果颇为理想,如今他已基本能够正常行走,每次康复锻炼也不需要家人陪伴。
民乐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只是雨湖区出台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大力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建设,秉承让服务触手可及的理念,将站点科学精准安置在各村、社区。站内康复器材一应俱全,如既能帮助锻炼上肢力量,又能提升肢体活动协调性的肢体康复滑轮吊环;能精准改善肩部关节活动范围的肩关节康复训练器,以及上肢推举训练器、重锤式手指肌力训练桌等,满足残疾人各类基本康复训练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让残疾人享受到更专业、更精准的康复服务,雨湖区依托众多康复服务站推出“医康结合”模式。各康复站积极与当地康复治疗医院以及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搭建起全方位的康复服务体系。专业医务人员定期深入康复服务站,为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康复评估,运用专业知识与先进设备,对残疾人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医疗评估。在专业医疗人员全程参与下,康复服务的专业性与实效性大幅提升。
雨湖区洗脚桥社区的残疾人刘先生就得益于这种模式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融入社会。几年前,刘先生因脑出血导致中风,右侧肢体完全失去知觉,整个人陷入消沉不愿出门。得知情况后,社区康复站联合专业医疗机构,为刘先生制定了专属康复方案,指导他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医生也密切关注他的身体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系统治疗,刘先生身体逐渐恢复,如今走出家门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
不仅关注身体康复,社区康复服务站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视,通过身体康复与心理疏导双管齐下,争取最佳的康复效果。民乐社区残疾人小陈因病致残后,心理负担极重,一度抗拒康复治疗。康复服务站的康复团队为小陈制定了一对一康复计划,在进行身体康复训练的同时,心理专家定期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打开心结,克服心理障碍。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小陈的身体逐渐好转,心态也变得积极乐观,重新回归社会,开启了精彩人生。
在大力推进残疾人康复站建设的同时,雨湖区还在辖区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和长城乡卫生院打造了残疾人康复之家。这一机构集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康复宣教等多功能于一体,面向全区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康复服务,提升残疾人的自我康复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雨湖区残联负责人表示,该区通过着力构建了从社区康复站到专业康复之家这一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把康复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重拾信心,步入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作者:戴湘宏 盛超
编辑:丁斯斯 实习生 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