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一个多月来,全省600余名无障碍环境体验员深入一线,为残障群体、老年群体无障碍出行出谋划策。
视障人士独自出门办事,遭遇盲道被占等突发状况怎么办?在省残联征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典型案例中,远程盲人导航与虚拟陪伴系统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11月9日,记者采访了该系统研发公司——株洲心芯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科技力量是如何为残障群体提供无障碍服务的。
虚拟陪伴,视障者独自从株洲来到长沙
11月9日,在株洲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内,47岁的曹清和正戴着远程盲人导航与虚拟陪伴系统前端设备在楼栋天台探索,双眼全盲的他,独自在天台上行走。遇到了台阶等路障,会在系统语音的实时提示下停步,再慢慢地跨过去。
“这个系统对我们盲人来说,作用很大,即使没有盲道,也能正常出行。”曹清和介绍道。记者发现,他脖子上的前端设备有微型摄像头,遇到需要注意的路况,会实时发出“左拐”“右拐”“前面有石墩”等语音提示,让他一路畅行无阻。
曹清和告诉记者,他幼时因两次意外先后导致双眼全盲,长大后靠按摩为生,出门到按摩店上班,遇到意外路况的情况常有,“盲道被占,只能慢慢摸着过去;路口间盲道断了,又得慢慢探,运气不好,还会被街上的立柱绊倒。最怕就是过马路,要是感知不到斑马线,就只能在马路上打转”。
2024年初,经株洲市残联推荐,他加入“远程盲人导航与虚拟陪伴系统”测试小组,前往城市、山村、森林、河道等处,将延时、信号等体验情况及时回馈给技术人员。
“最开心的事,就是自己独自从株洲来到长沙,算是难得的出远门。”曹清和说,2024年6月,他借助系统的帮助,从株洲出发,通过搭乘公交、高铁、大巴等多种交通方式,抵达长沙橘子洲头景区。
“能自由地出门走走,虽然看不到风景,但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比闷在家里要强得多。”曹清和说。
设备为“眼”,后台实时提供无障碍服务
“视障朋友穿戴的前端装置,含多个微型摄像头、超声感应器件、北斗方位传感器、贴身触觉震动器件、图像处理与无线网络通讯器件等设备。收集到的路面信息会传导回后台,工作人员根据反馈的实时情况,通过语音交流、触觉编码等方式将导航信息、道路信息和行动指令实时反馈给视障朋友,实现其安全独立出行。”株洲心芯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徐晶晶博士介绍,该项目还处在测试阶段,已在株洲市完成了200+人次、5000+小时的盲人出行服务。
“用户经过短时培训即可熟练使用设备,在公交乘坐、购物、复杂路口通行等典型场景中均能实现安全、独立出行。”徐晶晶介绍,从最初的头盔式到如今的颈挂式,设备还在不断优化中。同时,团队正在推广设备的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交互体系,看是否能适配不同城市的公共交通、商超等无障碍环境,以及拓展应用于听障人士的多模态辅助、老年人出行安全保障以及无障碍公共空间的智能化改造。
“项目基于模块化设计与大模型技术,可随传感器精度提升、AI算法优化持续升级。未来将融合更先进的毫米波雷达与多模态大模型,进一步拓展室内复杂场景(如商超货架识别、电梯呼叫)的适配能力,实现‘感知—决策—反馈’全链条技术迭代,保持产品技术领先性。”株洲心芯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大学电子学院许胜勇教授表示,该项目已与阳光保险株洲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创新构建“技术支持+安全保障”全链条服务体系,并联动学校、残联等多方力量,形成了“政企校社”协同推进助残事业的良性发展态势,以实现科技助残。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杨昱 郭杰
编辑:王婷婷
时刻新闻